《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13日17:55  新浪娱乐
《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小说《三国演义》的重头戏

  《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它是我国古代历史演义小说的代表作,也是古代历史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力最大的一部作品,它广泛流传,魅力无穷。

  《三国演义》这部巨著大致上以陈寿《三国志》的历史范围为基础。

  尽管历史大事不便随意纂改,但其中细节却可尽情发挥,作者罗贯中在编写时融入了大量的个人主观成分,成为思想性较明显的文学作品。

  《三国演义》以蜀汉为正统,处处尊刘贬曹,与陈寿《三国志》以魏晋为正统大有区别。

  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的重头戏,罗贯中用了第四十三回到五十回,总共八回的笔墨对赤壁之战的前因后果以及全过程进行了宏大的铺陈和描绘。

  在这段精彩纷呈的描绘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三国演义》描写战争的特点:罗贯中着重写充满魅力的人、写战争中的谋略天才和肝胆英雄,而不着重写战争过程本身,他习惯于将军事行动与政治策略相结合,从而使智谋成为决定战争的胜负关键。

  最明显的例子是,在赤壁之战这一段,真正描写战场厮杀的只有一回,其他几回都是斗智的场面。

  当曹操以八十三万马步水军逼近长江、进军江南的时候,孙、刘联军不过四、五万人,但最终硬是以少胜多,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当然是智谋。

  面对强大的曹军,谋略过人的诸葛亮和周瑜先是分析了曹军的弱点。

  诸葛亮对孙权说:“曹操之众,远来疲惫;近追豫州”,日夜兼程,其势所谓“强弩之末”,“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荆州士民并非真心附操。

  周瑜则向孙权分析了曹军所犯的“四忌”:一是北土未平,犹存后患,而曹却久于南征;二是北军不熟水战,曹操却舍鞍马,仗舟楫,与东吴争衡;三是时值隆冬盛寒,马无藁草;四是驱中国士卒,远涉江湖,不服水土,多生疾病。最后说,曹兵犯此数忌,虽多必败。

  这些分析,是中肯的,说明瑜亮二人“知彼”。

  三江口一战,曹操失利,发觉自己短处,命令“深得水军之妙”的荆州降将蔡瑁、张允加紧操练水军。而孙、刘则尽力打破曹操争取主动的努力。

  周瑜利用蒋干第一次过江搞了一个“群英会”,使曹操中了反间计,杀掉了水军将领蔡瑁、张允。

  诸葛亮草船借箭,毫不费力地使曹操损失了十万支箭,并以次装备了东吴。

  周瑜又利用蒋干第二次过江,内外策划,让庞统给曹操献了连环计:曹操只注意了连接战船有利于防止风浪,却忽视了不利于防止大火。

  最后曹操又中了黄盖的苦肉计,相信了黄盖的诈降,为黄盖直入曹军水寨放火提供了方便。

  这样,赤壁火起,孙、刘无需费多大力量,已是全胜无疑了。

  这次战役,智斗写得最充分。孙刘一方每次斗智的胜利,就是对曹操力量的一次削弱,也就是优势与劣势相互之间的转化。

  赤壁之战的全过程,是一个斗智的全过程。其结果是由此遏制了强大曹军南下统一全国的攻势,使三国鼎立的局面得以形成。

  虽然都强调赤壁之战的重要意义和历史地位,但《三国演义》与《三国志》描写的赤壁之战有很多不同之处。

  最主要的原因是《三国志》是正史,而《三国演义》是小说。

  《三国志》讲求精确地回复历史的原貌,而《三国演义》强调的是戏剧性,要有引人入胜的情节作支撑。

  以从曹军的数量为例,《三国志》中陈寿说曹军有二十几万人,而在《三国演义》里,罗贯中为了制造出敌强我弱的紧张情绪,曹军摇身一变就成了八十三万。

  还有在对诸葛亮这个人物的表现上,在褒刘贬曹的大氛围中,《三国演义》也极尽夸张之能势,把他描述成了一个近乎于妖人的神人,这样的超级偶像级的诸葛亮是不可能出现在忠于史实的《三国志》中的。李博/文

新闻排行】【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