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晖
《赤壁》下裹挟着上集的台词搞笑和观众对饕餮视觉盛宴的期待一路风风火火的走入影院,六亿多人民币“砸”出的大场面,让人忘记了、忽略了完全背弃历史真实、完全走入戏说胡同的吴宇森在这部影片中讲故事能力的捉襟见肘,也让人忽略了戏说历史真实背后的苍白和浅薄,唯有“雷人”、“戏说”、等评论话语漫天飞,大家在新年的气氛里完成了一次对历史真实的嘻哈改编,导演演员收获了票房,观众得到了乐呵和视觉冲击,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留下。
或许这真的是一个拒绝艺术真实、拒绝历史沉重、拒绝细节考究的年代,电影已经彻彻底底的在岁末年初,在这个中国电影期盼救命稻草的季节,成了社会大众的一道娱乐化快餐。当然,这份大餐也不是谁想吃就能吃的上的,高居不下的票价一如北京的房价那样坚挺,让很多熟读三国的“三国迷”对影院望而却步。
纵观《赤壁》上下两部,留给观众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影片本身强烈的个人风格,这种风格如果说是建立在对基本历史事实尊重的基础之上,也并无非议,但如果导演个人在面对众所周知、耳熟能详的历史事实做改变的时候,对观众的智商判断和心理情感接受程度有一个起码的判断和尊重,我想是不至于会拍的这么“雷”人的。
随便举一个例子,众所周知,在赤壁之战中,周瑜是用苦肉计成功实施了火烧连环船,这才有“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谚语。而诸葛亮力主“三分天下”,正是导演了著名的“捉放曹”事件,整个赤壁之战的情节才完整。可是我们分明在《赤壁》里看到的是风情万种的林美人只身前往敌营,一代枭雄曹操最后也落了个儿女情长英雄气短。更为离谱的是,在吴宇森的《赤壁》中,曹操发动赤壁之战的初衷竟然是为了抢周瑜的女人小乔,这种大胆出位的假设真的是让众多三国迷倒吸一口冷气。难道英雄加美女的好莱坞模式真的就那么重要,难道迎合西方观众的口味就可以置起码的历史真实于不顾?
片中人物普遍缺乏内心真实的表现,仅仅是用一两句所谓幽默实则雷人的台词来让观众笑场,用完全西方化的幽默来消解传统历史人物的真实,到底是失败还是成功,暂时不能下结论,但这种所谓的幽默表现究竟能不能博得两头彩,既能取悦西方观众,让他们能看懂,看得有趣,又能使的东方观众感觉没有偏题太远,这着实是个不能两全的选择。但看完此片,我却发现,吴好像两边都没有讨巧。人物塑造缺乏厚度,完全靠战争场面和明星效果来支撑影片,这样的电影耐看,但经不起细品,更谈不上留名了。
吴氏电影作品也曾经作为港台电影的一个标签,印在很多中国人那个年代苍白的记忆中,至今想来,小马哥双枪齐射的英雄本色都令人唏嘘不已,只是,搭上了大片这班国际列车之后,我们看到的,只是一部又一部戏说着、饕餮着的视觉盛宴大餐,别的,无他。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